电话:010-56077433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欢迎您! 手机端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美国中文教学

倪小鹏:以学生和社区为本 助推华文教育创新

来源:《世界华文教育》编辑部 时间:2023-03-22 作者: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 浏览量:

网址版左右网站_meitu_3.jpg

编者按: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是全美最大的以中国大陆留学人员和新移民为主体的非营利性华文教育组织,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会员学校五百多所,遍及近五十个州的大中城市。多年来,协会以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及开放交流的精神为中华语言文化在北美地区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协会迅速响应,帮助众多华校转型线上,得到一致肯定。


《世界华文教育》编辑部邀请协会新任会长、教育技术专家倪小鹏博士,分享疫情以来协会的工作内容、机制和成效,充分展现了协会长期以来在华教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倪会长就疫情仍然持续、社会局势复杂多变、线上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海外华校如何发展、化危机为生机等问题发表见解,他指出:华文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教材、家庭、学校、社区、师资培训等相关方面的联动;引导华人群体特别是华裔青少年关注华人在当地的历史和贡献,有助于培养华裔青少年的双向文化认同,华文教育和华教组织应当并且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在充分认识和评估华文教育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倪会长强调,未来协会的工作重点是加强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线上线下整合,重新定义师资培养和扩充教学目标。相信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的个性化探索能够为众多海外华校同仁提供发展思路和借鉴。


访谈嘉宾简介:倪小鹏,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第十四届理事会会长,富兰克林大学教授,俄亥俄现代中文学校理事长。曾任俄亥俄现代中文学校校长,曾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就职。倪小鹏博士热心于促进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探索教育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从事在线教学和教学创新研究,积极推行教学革新如华裔青少年领导力项目,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如春节联欢和中秋文化之夜等。


Q首先祝贺您当选为第十四届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自1994年成立到现在,协会已走过27个年头,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为促进中美教育文化交流和中美民间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会长和成员都鼎力支持协会工作,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协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请您谈谈疫情以来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和成效。


A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是全国性的非营利教育组织,旨在加强全美中文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语言和文化在美国的传承和教育。疫情给协会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在理事会成员的群策群力和各位会员学校的支持帮助下,协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疫情期间,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华校转战线上教学。其中第一步是从各种各样的技术中,比如同步技术Adobe Connect、Webex等,或异步技术如Moodle、Google Classroom等,研究和确定适合美国中文学校情况的工具和平台。根据美国华校的特点,我们确定两个首要条件:免费和易用。经过讨论和尝试以后,我们选择了Zoom作为实时的教学工具和Google Classroom作为异步课程管理系统,这两个工具都符合我们的基本要求。第二步是对华校老师做培训工作。2020年2月1日我们在协会的华文大讲堂推出第一期培训,普及在线教学工具。大讲堂参加人数首次超过了500人,创下历史纪录,说明它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一个星期后,我们又推出了关于在线教学的教学法培训,如多媒体原则、互动原则、合作学习等。通过这两次培训,老师们基本入门,能够开展线上教学了。之后我们还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开展了一系列进阶培训。在五月份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怎样开展线上评估就成为很多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关心的问题,此时我们及时推出线上评估方案供老师选用。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基本上就完成了从线下转向线上这样一整个过程的转变。虽然是应急措施,但总体效果很好,很多家长赞扬我们华校转型比公立学校做得好。这是对协会疫情期间工作卓有成效的一个肯定。除了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我们也鼓励华校之间实践经验和资源共享以及参与设计各类线上活动。例如,2020年秋季,协会组织线上研讨会,让各地教师们分享他们的线上教学心得和经验;2021年组织线上元宵吟诵晚会等等。协会刊物也有意征集和推出了线上教学的论文和经验分享。


另外,疫情期间也见证了协会运作的民主机制。由于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举行的第13届全国代表大会需要延期一年,此为协会大事。按照章程,理事会的提案须经会员投票表决,才能成为最后决策。协会理事会在5月份组建独立的特别会议工作小组,负责此次投票工作的程序、验票、和汇总报告。特别工作小组的目标是确保会员投票表决的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工作结果直接向全体会员报告,接受会员学校的审核。即使是在疫情这样特殊的情况下,协会的运作仍按章程办事,通过严格的网上实名投票程序,确定理事会延迟一年换届。我们强调民主机制,保证协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Q华教组织作为非盈利机构,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业余参与华教工作,组织管理相对松散,但教育教学管理本身又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因此华教协会组织或华校的管理是很多华教工作者非常重视也非常欠缺的地方。在组织的架构、内部管理和运作方面,协会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和借鉴?


A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最大的特点是民选的机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是经常变动的。管理名下的各个部门和项目,并保证代代传承和工作开展,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完善组织制度。制度的完善首先是建立章程(Bylaws)并且遵守这个章程,遵照约定的程序来执行事务。协会有了章程,也就有了一个对内对外的“契约”,无论谁参与其中,都需根据协会性质、宗旨、和规范来开展工作。协会在制度管理上还是蛮严格的,包括选举制度,每一票都不容有失。当然时代在变迁,如果章程太细太具体也会遇到问题,会不容易适用当前的情况,反而会限制工作开展的灵活性,而修改章程需要遵照的组织制度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希望章程是确定大的框架、总体方向和普适性的内容;在章程之外再辅之以协会工作标准指南,工作指南的修改不需要全体大会通过也不需要向政府机构报备,各届理事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更新,给协会运作带来很大的灵活性。总的来说,我们是自下而上的社区性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共同的契约,让大家都能够相互遵守和承诺,形成一种围绕共同信念的力量;然后建立有灵活性的工作标准指南,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实际情况。


Q协会领导成员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可以说是为了华教事业这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那么在具体的工作角色安排上,协会是如何做到兼顾协会需要和发挥个人专业优势的?


A协会自1994年建立以来,华教同仁奉献才智和爱心、秉承义工文化,代代相传、精神可嘉。促进协会发展,发挥人才优势,我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第一是愿景建设。义工们热心奉献,但不可能凭借行政等级或者报酬多少来激励每个人发挥其优势和潜能,而是需要让大家理解和认同协会的初衷:我们一起促进中华语言和文化的教育,一起促进华裔后代成长和发展。只有建立这样一个愿景和共识以后,我们才能带着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位义工。每个人的性格、专业、特长都不一样,我们围绕共同的目标来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作用。比如有的擅长教学,就多负责教学教务工作;有的擅长财务,就让他来管理财务运作;有的是做视觉设计和文字工作的,那让他在宣传方面独当一面。我们没有从上到下的约束力,但愿景的力量很大,可以把大家的能力发挥出来,劲儿往一处使。


第二是通过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来保证个人优势发挥的良好环境。前面讲的规章制度就确定了协会运作规范。出现违规的问题时,可通过组织制度来约束。协会在文化建设上强调两点:民主程序和会员服务。例如,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的换届选举是很有名气的,理事会成员的提名、选举和任期都需要遵守严格的民主程序。另外,我们非常强调来自会员、服务会员的理念。协会以前组织的夏令营、教师培训,以及疫情期间帮助会员学校教学转型等都在会员学校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就是因为参与其中的义工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和优势。第三我认为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玩才能发挥义工的优势。和我在美国参加的其他专业协会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协会理事会和干事会成员、会员学校负责人、历届老义工大家一般都有比较好的关系,大家常常能玩到一起,想到一起。我们也常安排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来促进大家的交流和理解。如果大家做华教事业玩得开心,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那么协会工作就能做得更好,团队就更有包容力。


Q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多,比如疫情的持续、中美关系的胶着等等,在这种形势下,协会未来工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A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持续的疫情和复杂的时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突然把对先进的科技手段的需求和依赖推到人们面前,把提升和转型的机遇推到人们面前。前两年网课转型艰难。疫情一定会过去,但实体回归会面临更多挑战。我想最基本的工作思路是用科技带动教学变革,用理念引领教学创新,合作共赢,以此来满足会员学校当下的需求和适应新的变化。线上线下模式整合、开展立足北美、立足当代青少年的华文课程和学校建设、校际课程和资源合作等等都大有可为。


Q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对美国中文学校带来极大的挑战,比如注册人数下降、线上线下双轨操作给教师的压力、社区活动难以开展、线上教育商业机构冲击等等,而且目前看来疫情很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那么中文学校应当如何顺应当前的形势进行转型升级?


A中文学校需要理解我们的“客户”——家长和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但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甚至是相反的。我们以前在满足家长的需求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在满足学生的需求方面其实是不够的。这个时代教育的重点已经从知识的记忆转向创造性的应用;从培养听话的学生转向有情意的个体。怎样实现这样的转变呢?从教学观念讲就是强调从教向学转型;在教学方式上突出输出和应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做互动、演讲、练习,这样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做语言输出。以前孩子们讲故事可能就是背出来的;现在也许我们可以让孩子利用图片或是其他材料边想边说、边说边看,孩子可能讲得不流畅,但这种不流畅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当孩子们结结巴巴地表达的时候,作为老师要做的是去保护他的这种学习机会,不要在孩子还不完美的阶段就抹杀了孩子的兴趣。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的学习也许更长久。


Q未来一段时间里疫情还将持续,线上线下教育并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最近不少华校校长都对国内教育机构“出海”表示忧心忡忡,并且后者在事实上也已经给海外华校造成了不少影响和压力。而您对此提出的看法是“要相信有些东西只有我们(指华校)能做到”,强调华校要利用自己的“双向文化背景”进行转型。请具体说一说您对“利用双向文化背景”的看法。


A网上商业机构冲击造成部分学生分流,这是正常现象。我们也不可能限制家长选择商教课程。中文学校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付费课程,要更加强调我们的社区性。我们华校重要的是起到双向文化的桥梁作用,不仅通过双向文化背景来帮助孩子既跟父母的祖籍文化和语言相关联,又跟美国本土学校和社区建立联系。我们强调社区性建设,希望孩子们把华夏文化推广出去,让他们感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公立学校或者社区是有影响的。比如我们中文学校在中秋节、春节时会组织孩子到社区中心去布展,展览包括语言、习俗、食物、剪纸等等,让其他族裔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其他族裔的儿童可以看、可以吃、可以玩,无形之中也学到了一点汉语和文化,从而给予我们的孩子一种积极的反馈,能给他们增添更多的自豪感。这样获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比我们父母老师的说教要有用得多,而且孩子无形中就成为了文化大使,也丰富了当地多元文化,这些不是花钱买课就能学到的。大家已经看到资本的灵敏和大量的商教竞争,他们可以竞争,也一定会竞争,我们欢迎他们并希望他们做好,但我们需要承担他们做不了的事,尤其是社区的责任和建设,这些再怎么网络化也无法本地化,这个只有我们能一起来合作共建新的课程和社区活动并由各个会员学校把它本地化和项目化。我们在这里办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教学,更是双文化、认同、自信心和华裔环境的建设。我们做的是育人育社区的工作。我们培养的不只是一棵一棵的树木,而是一片又一片的文化森林。这是我们的使命。


Q我们注意到,协会近期提出要开展面向华裔青少年的美国华人历史教育,强调华人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反映了华人群体的“觉醒意识”,并且认为这种教育将有助于缓解华二代的身份认同危机,促进文化了解和交流。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这种呼声对华文教育和中文学校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华文教育的具体工作应当在哪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努力?


A疫情以来美国亚裔受到的歧视对家长和学生,尤其是家长是一种刺激:我们貌似成功,可在社会上还是有可能被歧视。华二代,尤其青少年会比较敏感,在“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的认同上有困惑,加上在学校或其他场合碰到歧视,会形成一种心理危机,会向父母抱怨说“我生活在美国,为什么我要学习中文?”。现在关注华二代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呼声很高,而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又不是通过简单地开一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各种活动和支持让孩子领悟和成长。比如我们鼓励孩子们去研究华裔的历史,研究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史。我们可提供材料,提供线索,让他们有机会去做研究、做访谈,了解老一代华人的经历,让他们有机会练习批判性思维,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认同。协会现在有个专门的工作部门,针对华二代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协会也举办了几期关于北美华人历史的大讲堂活动。我们希望先做一些铺垫工作,能够让校长和老师们有一点意识去关注诸如北美的华裔历史。接下来再整理编辑教育教学的素材和教案,提供给老师们。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华校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更重要。


Q移民二代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心理健康可能是很多移民群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华人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问题在学习中文上也有体现,很多孩子表示学习中文是父母的要求,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是否学中文甚至成了代际冲突的一个表现。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A同意。认同危机来自于实际社会环境外,还有一个原因来自孩子跟父母的代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很多,“威逼利诱”孩子去学,孩子往往产生怨恨,华人父母都被打上了“虎妈”“虎爸”的标签。如果自己的孩子都不能认同父母的思维,希望孩子有文化上的认同就很难。父母总觉得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好条件,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送孩子去滑雪、滑冰、跳舞,孩子就得样样出彩、门门拿A。不少家长虽然用心良苦,可在家里首先制造了文化冲突、认同危机,再加上青少年的叛逆性,中文学习的代际冲突是很常见的。所以中文学校的生源结构往往是金字塔结构:低年级学生多,越往上越少。孩子小的时候只能听父母的意见去上中文学校,到高中以后就不肯去了。


Q您曾经特别提出,教学观念不变的话,技术设备再先进也不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不会变。在现有的条件下,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A教学观念转变的第一步是把孩子看作一个有创作力、有好奇心的个体,而不是信息的接收器。我们要还孩子自由,要尊重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少老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上课以讲为主,就算使用技术也是来强化教的力量,例如用PPT做板书。但是如果转变观念的话,PPT是不是可以用作学生学的工具,比如,让学生用PPT来编写他们的故事?这就是观念的转变:PPT技术从教具转成了学具。协会在有意识地促进这方面的转变,比如增加相关培训,尤其强调翻转课堂、任务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或者鼓励课堂里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和表达。这种转变很重要,和孩子在公立学校的经验可以接轨。他们在本地学校往往是比较宽松的,教室里看上去乱哄哄的,但学生常常做出有创造性的东西。如果中文学校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和自由,孩子的天性就发挥出来了,会做出一些很好的学习作品。我认为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希望中文学校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把危机变成机遇。还有教材转型的问题。理想的教材最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愿意读并有互动性和适应性。过去的教材在内容上当然也是专业的,但编写者不了解孩子成长环境,因此孩子对内容很难理解和建立关联。现在很多教材都在走向数字化、多媒体化,这样在中文教材内容设计上互动化、个性定制、自适应大有可为。虚拟现实的整合也并非不可能。由于教师往往是跟着教材走,如果我们教材转型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也就容易了。


Q协会通过哪些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成效如何?


A老师对学生的成就和态度至关重要,协会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师资的培训。根据协会和中文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培训大概有五个方式:


第一,来自中国国内的资源,比如国侨办的名师巡讲、华文教育基金会的名师讲堂等等,内容都非常专业。


第二,协会的自主培训,比如通过大讲堂让本土有经验的专家和老师来分享,涉及更多华校关心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体演文化教学法、Kahoot工具、AP考试准备等等。


第三,线上自定步骤的培训(Self-paced)。这种培训模式是希望老师能够随时随地地接受培训,而不是系统的长时间的集中培训。举一个例子,如岗前培训。任何一位老师、任何时候要来华校从教的话,我们要求老师完成基本的上岗培训,了解教学有关基本内容:教学法、教学心理、和语言学科教学。这个项目是我们目前的一个规划。


第四,教师研修。这是由一些资深的、对教学充满热情的老师自主发起的教学研修。有老师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但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学,不停地琢磨教学问题。比如祖筍中文学校的陈荣基老师,对中文教学很有专研精神,他愿意公开自己的课堂,和其他老师一起研讨得失。从协会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平台,发挥特长,研修提升,然后以点带面,起到教学示范作用,带动整体的教学进阶。


第五,各学校的本地培训。这种培训根据本地华校情况开展,比如规章制度,教学考勤等等。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师资培训的多样化,促进普遍性和具体学情结合,以满足不同会员学校、不同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


Q众所周知,您是专门从事在线教学开发、数字媒体设计、教育质量评估等研究的资深专家,有着非常深厚的线上教育的背景。请您谈一谈,当前线上教育技术的主要趋势如何?结合语言文化学习的特点,有哪些技术可以优先考虑应用到华文教学?


A线上教育是一个大的趋势,已成为教育不可分离的部分。教学会更加数字化、网络化,再说远一点,会结合智能化和虚拟现实发展;教材也会更多地整合多媒体、互动、游戏和自适应等元素。但是不管这个趋势如何发展,我们通过线上手段来加强实体的学习体验或本地的社区连接,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整体教学设计,包括目标、内容、任务和评估的设计。好的教学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和情境化。举个例子:现在流行的概念“元宇宙”,如果结合华文教育的话,那可以用它来设计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让孩子身临其境,和里面的小贩、脚夫或者官员互动甚至完成实际交际任务,这样技术就和教学情境、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了。又如,教材一定是要互动的,但这种互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互动。很多人把互动理解为设计按钮,按一下跳出你想要的东西来,但那只是物理上的互动,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要和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互动。就像我们看电影,你跟电影是没有按钮互动的,但是看到好的电影你会哭、会笑、会难过,这就是因为心理上互动和共鸣的作用。好的互动性教学就是这样一种不只是让学生按来按去的物理意义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互动,这种心理上的互动能让孩子的心沉浸到教学材料里去,产生持久的学习或者深度学习。


Q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被推选为协会会长,在我们看来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您的这种专业背景是否会在未来协会的工作内容中有所体现?请具体谈一谈。


A我想先感谢各位会员学校和学校负责人对我的信任!大家的推选主要根据过去的项目和将来的纲领。这个我在竞选演讲中已经把未来协会工作的方向说得比较清楚了。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各华校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生源下降,商业网教竞争,学校双轨模式等华校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何增强竞争力、降低运作成本、提升社区凝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华校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前几年,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开发的易趣识字软件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搭好平台,筑巢引凤,各地热心的老师和义工主动帮助,各种教材迅速收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600多所学校3000多的用户,形成低成本、高收益的项目效应。现在其他方面,如教案、课件、课程、社区活动方面都有大量的共建共享的机会,最终实现共赢效应。


二是师资技能的重新定义和培训。我们在去年年会前做了一个调查,另一个普遍性需求是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线上线下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的兴趣。当我们华校老师体验了网络利器和对技术的依赖以后,华校课程还会完全地恢复到疫情前的纸笔教学吗?最好的走向就是利用网课中获得的技能,进一步提升和互相兼容。从协会的角度就是怎样更好地准备、培养、扩充教师线上线下融合的技能。对管理人员来说,也需要在华校社区活动中发挥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促进学校和社区双向的、持续的交流。


三是教育目标扩充。不知您是不是注意到近来有大量的关于多元文化、二代身份认同、自信心、心理健康方面的讨论?这些我统称为soft skills。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氛围中,我们中文学校是否应该仅仅满足于教文字和语言的hard skills,而忽视身份认同、社会融入、领导力等方面的soft skills?难道我们能满足于只教中华五千年文明,而忽视华人在北美两百多年艰苦奋斗的经历?满足于只会讲我们第一代移民勤劳勤奋、成功体面工作,而忽略二代经历的心理上和认同上的困惑、挣扎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这给我们带来第三个课题:开展立足北美、立足当代青少年的华文课程和学校建设。这些东西是商业机构和资本做不了的事。


Q目前我们在教师、教材等多个方面、集多方之力、以多种途径支持华文教育发展,但仍有许多改进空间。在国内外华文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上,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促进华文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A这个话题很大。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具体的内容包括教材编写、教师外派、寻根夏令营、名师讲堂、孔子学院等等。有些比较复杂,具体操作甚至受制于各种政治和制度约束。我这里只想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形成合力,促进华文教育有效开展。当今的教育思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社会化学习、批判性创造性学习。如果我们认可这样的思潮的话,那么资源建设和配置就比较容易说清楚了。一是资源要本土化或者容易改变成本土化材料和活动。虽然华校孩子有华夏基因,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目标环境是在北美。教材和活动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经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能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要能和他们将来的目标有一致性。二是资源建设要情境化。各类资源旨在创造更多的社会交互和语言应用环境。无论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其中的内容要允许他们去应用所学的语言、分析看到的文化,并有实际环境中的真实任务。三是资源建设和配置上需要向高层次发展。华校高年级学生往往发现教材里面的语言对他们来说很难,但是思想内容和教学活动又比较幼稚。他们在自己的本地学校已经开始做大量的研究报告了。因此,在布鲁姆目标层次上、资源建设上也需要往分析、综合、创造方面提升,这样华校的教育就不会和他们本地学校脱节。如果我们能从各个方面一起向以学生为中心、社会化学习、高层次目标方面着力,华文教育工作就会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更高效、更有意义。这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也诚邀有识之士和优秀团队一起来商讨和研发,形成合力,把华教工作推向新的层次!



默认文件1584937006989.png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客服服务热线
010-56077433
北京时间 工作日0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鹤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571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436号

地址:北京市朝外SOHO EMAIL:info@jiaohanyu.com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13014 人力资源证: 1101052020076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