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56077433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欢迎您! 手机端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汉教学术

袁礼:标准是多语世界国际中文教育的共同语言

来源:《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 时间:2022-10-27 作者:袁礼 浏览量:

网址版左右网站_meitu_3.jpg

标准是多语世界国际中文教育的共同语言


袁礼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


提要: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合作的重要支撑。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发与推广,重点讨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教育标准对中文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民间社团对《标准》研发与推广的助力作用、标准化工作平台建设举措等内容。本文期望,依托团体标准化工作搭建《标准》推广平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建立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携手业界同人共同推动《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将《标准》打造成多语世界国际中文教育的共同语言,切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 国际中文教育 中文水平等级标准 教育标准 语言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多语世界中的教育》(2003)文件称,很多国家在多语背景下形成以母语、地区(民族)语言、国际语言为基础的多语公民教育和多语社会生活。实践表明,通过包括中文在内的语言进行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客观需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危机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语言教育对增进国际理解、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2021)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提供世界的语言公共产品,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提供帮助,是我们作为母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作为面向多语世界的国家公共产品,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标准,并以此开展更具规范性的中文教育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生活质量。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 0025—2021)(以下简称《标准》)是首个面向外国中文学习者全面描绘、评价其中文语言技能和水平的规范标准,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自 2021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将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是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民间社团——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的服务工作者,笔者见证了《标准》的整个研制过程,并参与到了《标准》的推广应用中。下文将从标准化工作的意义、《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团体标准化工作目标与举措等方面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合作的重要支撑


标准化工作从古至今一直至关重要。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和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标准化工作的生动实践。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的今天,标准化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6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第 39 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化标准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 39 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致辞中强调,“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2021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和纲要》)中共有 35 处共 40 次提及“标准”。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确定“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的发展目标。因此,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明确的发展要求。


《标准》是国际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和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这将为《标准》的体系建设、应用研究和海外落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合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二、教育标准是提升国际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


教育标准是指教育事业(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教育部提出《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需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重点加快以下领域标准研制:学校设立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教育装备标准、教育信息化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阿标准、教育督导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语言文字标准。作为语言文字标准,《标准》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中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语言文字的主体性和国际性,明确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中的质量要求,协调推动学习者在中文语言要素学习、语言技能养成等方面的齐头并进。


《标准》的研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 2008 年,笔者曾协助以学会永久会员刘英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项目组执行标准研究任务,该项目得到国家汉办 / 孔子学院总部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大力支持。很快,2010年,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GF 0015—2010)发布,《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 · 应用解读本)》随之配套出版。2017 年,刘英林教授再次担任《标准》项目组首席专家。项目组以国家语委科研项目“中国国家级汉语水平考试(HSK)等级标准研究”为基础展开研究,从《标准》的规划、研制、审定到发布实施,历时四年多。《标准》在已有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参考了十余种较有影响的国际语言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九等”“四维基准”“五项技能”等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刘英林,2021;刘英林等,2022)。


《标准》助推中文教育健康发展,引领中文教育创新进步。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梁霞教授表示,《标准》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解决“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存在的语言实际应用与语言形式的学习联系不够紧密”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她特别指出,《标准》解决了之前美国 21 世纪“5C” 外语学习标准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教授表示,我们需要重点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出高质量、适用性强的标准应用指南。二是细化标准的国际应用,论证新标准与其他语言标准衔接的科学内在规律,推动不同标准之间的对接和认证。明确新标准在来华留学和奖学金管理,以及留学生的预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入学、考核、毕业等环节中的要求和实际应用。三是依据新标准,科学研制新一代国际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教学设计和课程大纲,也需要调整考试方法和内容来打造 HSK 3.0 版,等等。(马箭飞,2021)


《标准》框架合理,描述简洁,逻辑自洽。一年多的应用实践证明,《标准》为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锚定了工作方向,起到了科学引领作用。


三、民间社团是推动《标准》研制与普及的重要抓手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之一,学会充分调动会员,前期围绕《标准》组织专家参与攻关,后期围绕《标准》开展应用普及工作。


学会很多会员对《标准》的出台做出了多年努力,不断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学理支撑,包括对标准的科学理论探讨、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及其他语言标准的借鉴研究等。例如:刘英林教授担纲首席专家进行总体设计;马箭飞教授组织推动学术研讨活动;赵杨教授、吴勇毅教授、胡自远处长、张洁老师,以及学会标准与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汉考国际)组织的科研团队等从不同角度开展调查研究,参与起草《标准》文件;法国白乐桑教授、日本古川裕教授、英国张新生教授、德国顾安达教授、美国刘乐宁教授等理事结合本国本地实践经验对《标准》内容发表了真知灼见;单位理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配套发行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家标准 · 应用解读本)》。


在《标准》的理论构建上,学会很多会员的理论探索、教学成果为标准的框架设计、能力描述、等级划分等贡献了智慧。仅就“国际中文教育”术语而言,许多学者的研究,比如刘乐宁(2021)、王辉和冯伟娟(2021)、郭熙和林瑀欢(2021)、赵杨(2021)等,都对其有详细的阐释,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标准》则汇集各方灼见,将“国际中文教育”术语定义为“面向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教育”,从源头上进一步明晰其内涵。《标准》理论体系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术语、每一条描述、每一个数据都充分体现了学界同人的集体智慧。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将诸多思想简约化,通过升维思考将其抽象为专业理论,采用降维表达将其转化为全世界听得懂的通用性语言(例如《标准》),使包括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内的多语社会至少能理解中文的时代价值和中华文化的生活意义。


在《标准》推广过程中,学会通过组织专题学术会议、设立相关研究课题等给予扶持。最为典型的课题征集活动是“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资助计划”。学会通过指导单位会员举办不同层次、范围的《标准》研讨会和研究项目,设立“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的对接与认证”“标准的区域与国别化应用”等若干议题,邀请世界各地汉语教师与学术研究者就协同推广和广泛应用《标准》等进行交流探讨。


四、依托团体标准化工作助推《标准》落地的重要举措


《规划和纲要》为中文国际传播和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标准》后续的应用和普及中,学会将多措并举,依托团体标准化工作,搭建《标准》落地应用与推广平台,引领学界同人对《标准》进行学习,深入研究《标准》、应用《标准》,不断强化标准观念、规范意识。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更新标准观念,发挥团体力量,创建标准化工作平台。相对于国际通行的“规则”“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物标准”的技术要求,目前世界各地中文教育普遍存在标准质量还有待提高、标准供给还存在缺口、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标准制定机制和实施机制还不完善、标准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以及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协作磋商标准作为“共同语言”的规范性,不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泛化标准概念,标准化工作不通畅,等等。因此,新时代迫切需要学会积极作为:一是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荐有能力的专家成为国际标准注册专家;建立吸纳投资企业参与团体标准制定的机制,以团体力量开启民间标准化工作。二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尝试搭建区域化和具有国别特点的标准化工作平台,培养本土专家和教育家,协同组织制定和实施标准,向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中文学习资源、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资源。三是以 18 家国际性社团于 2020 年联合发布的《全球中文教育发展倡议》为共识,扩大发展各地民间社团新型伙伴关系,为标准化工作营造“说得出”“传得开”“叫得响”的国际舆论氛围,培育标准化工作典型,总结解决问题的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第二,坚持目标导向,以推广《标准》为起点,追求新发展格局下标准化工作知识附加值的提升和人才资源效应的发挥。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内涵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方面,学会要在国内大循环中练好“内功”,持续开展以标准化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学术讨论、科学研究乃至政策研究活动,实现“四为”——为应用《标准》进而构建标准体系提供建设方案而不是“打补丁”,为实施《标准》并促进其转化为系列产品(服务)提供需求分析而不是等靠要事业馈赠“红利”,为《标准》科研成果融入学科教学提供专业咨询而不是各行其是“两张皮”,为更新建制化、专业化的中文教育理论、科学原则、研究方法以及公共政策建立新型智库而不是扮演群众化的“大集体”。另一方面,学会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过程中练好“外功”,持续调研国内国际两个场域中的中文教育状况和市场需求,开启团体标准化工作:发挥学会标准与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职能及优势,依法依规制订并实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团体标准制定实施管理办法》,面向全社会征集标准提案;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从而培养、培训一批教学研究型的领导者和研究者;推进团体标准国际化,提高社团的国际影响力及专业化服务水平;吸引世界各地传播与出版机构、中文考试服务机构等成为团体骨干,创新团体标准化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广过程中,各方需要动态评估《标准》实施的有效条件。学会将发挥民间网络体系的独特功能,主动引领并指导各地标准化工作增加一些因地制宜的逻辑思考和背景分析,并建立动态调整及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坚持效果导向,下好标准化工作“一盘棋”,形成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和市场化发展态势。一是在中文教育政策、教学与学习、教材及数字化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测试评价、实习实践、国际公共需求等方面完善合作项目,形成“政—产—研—学—用”多方协同协作、兼顾各方利益立场的标准化工作格局。二是继续坚持学会“服务师生、服务学术、服务事业、服务社会”的“四服务”工作方针,开展专业培训、分支机构(智库)建设以及各项标准相关研究的品牌项目,如全球中文教育科研与高级讲习班、国际中文教育组织负责人联席会等。三是遵循中国《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和国际认证认可有关工作准则,落实好相关政策,为团体标准国际化工作赋能加力。四是建立团体标准制定、检测、认证一体化工作机制。围绕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吸纳多种力量参与并推动团体标准在市场活动中的实施应用;吸收多学科知识和多国“中文 +”教育经验,使《标准》具备分化与繁殖能力,在各地产生发酵效应,向世界提供系统化、模块化、本土化、规范化、分众化、连锁化的国际中文教育公共产品和市场服务。


第四,建立长效机制,充分汇集各级各类国际中文教育社会组织力量,协同推动《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首先,成立有针对性的专业委员会,提供能够体现专业能力的咨询服务和师资培训。其次,探索建立民间协同机制,倡议、激励和组织各地一线教师参加交流,对照《标准》研究教学技能,指导学习者理解《标准》。最后,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简言之,制定《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起点,各方需要有勇气接受《标准》文件起草人的局限性,突破文件适用范围的局限,接受他人评判,鼓励彼此创新,在实践中检验《标准》;不能机械地国际化,也不能过于强调自身特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形成按《标准》办事的习惯,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将《标准》打造成多语世界国际中文教育的共同语言,切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载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91~96页)。



默认文件1584937006989.png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客服服务热线
010-56077433
北京时间 工作日0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鹤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571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436号

地址:北京市朝外SOHO EMAIL:info@jiaohanyu.com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13014 人力资源证: 1101052020076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