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56077433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欢迎您! 手机端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汉教学术

展明锋:孔子学院的功能属性与建设思路

来源:《北语高教研究》2019年第1期 时间:2022-09-22 作者: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 浏览量:

网址版左右网站_meitu_3.jpg

孔子学院的功能属性与建设思路


展明锋


摘要 孔子学院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开创了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益探索,推动了中国大学国际化进程,有效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应注重以下方面:服务国家战略、扩大优质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推动本土发展、培养高端人才。


关键词 孔子学院;语言文化交流;汉语国际推广


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参与世界秩序重建的战略需求,其意义与影响远远超出了语言学习本身。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长远发展持续向好、全球汉语热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语言传播的规律和途径,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语言传播和文化推广战略,以更好地促进和保障国家利益,更好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一、孔子学院的功能与属性


语言是不同文明沟通的重要手段,语言交流是促进相互理解、进行合作的基础,语言传播是不同文明开展广泛而深入对话的前提。语言学习、语言交流、语言传播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成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中国在走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必然会释放蕴含的语言能量,参与到世界语言之林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中来。


1.孔子学院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愿望日趋强烈。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兴建孔子学院、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重大决策。期间孔子学院建设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中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孔子学院的创立,吸收借鉴了国外一些知名语言文化推广传播机构的成功经验,比如英国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等。


孔子学院是开展国际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自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深化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传播文化、沟通心灵、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和文明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孔子学院创办以来,在中外双方努力下,坚持共建共享,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孔子学院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平台,已经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和合作共赢的推进器。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0月22日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更加重视与中国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汉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空前凸显,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语热”。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大潮,孔子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了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全球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品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孔子学院开创了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


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代表,孔子学院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建构中发出了强有力的中国声音。通过孔子学院,外国人也得以了解目前发展中的中国的社会风貌,开启了解读当代中国的文化之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赵启正表示,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不仅向外展示了悠久的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一个反馈的渠道,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对中国的看法,为各国民众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渠道。他希望,通过孔子学院老师的微笑,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微笑。


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品牌,是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的成功不仅源于其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的教学方式,更在于其开创了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历史悠久的国外语言推广机构相比较,孔子学院成立较晚,2004年才有了第一所孔子学院。但后起而勃发,在学习借鉴、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孔子学院从功能定位、运营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孔子学院获得了中外院校、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的多方支持。国内有200多所大学和上百所中小学直接参与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孔子学院章程》规定,所有孔子学院都是由外方自愿提出申请,在中外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孔子学院秉承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办学理念,坚持中外合作、互利共赢的办学模式,坚持中外共建共管、共有共享、互利共赢,既以我为主、主动推广,又融入本土、借船出海,探索了一条富有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共赢之路。孔子学院是中外双方合作型的经营模式,一般是在孔子学院总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的高校与国外的高校或文化教育机构在当地(一般在大学内)合作主办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实体学院。在资源配置方面,一般来说,外方主要提供教学办公场所等硬件设施,中方提供师资、教学资源等软件设施;在资金方面,双方虽比例不同,但属共同投资;在人员配置方面由双方合作构成。


3.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孔子学院率先创立了顺应世界需求的合作机制,通过中外合作模式创建了新的文化分享、交融甚至是交锋的平台。在孔子学院,人们不断发现和思考语言及所负载的文化如何让世界了解与接受,如何在交融中学会更加有效地交流,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得以升华。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益探索,使中国的对外传播更为有效。孔子学院与我国社会文化和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具有最正当、最自然的联系,她不仅可以以特色鲜明的教育资源和所在地群体互动,还是中华文化与所在地文化交融的有机结合体。美国《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形象”。


孔子学院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及外交战略,准确定位、主动作为,以语言为工具,以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内涵功能,在促进中外友好、服务中外务实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学院积极服务对外开放战略,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为高层交往、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孔子学院集语言教学、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已经成为充满活力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


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有助于我国扭转文化贸易逆差。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份额日益增多,且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发展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希望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汉语热”,但汉语言的教学还没有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市场和重要的文化贸易项目。所以,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在文化交流合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将有助于扭转中国文化贸易在世界中的劣势,促进中国文化贸易大发展。


4.孔子学院推动了中国大学国际化进程


孔子学院一般由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开办和发展,不仅培养一大批懂汉语、深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学生,更架起了大学之间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大学的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加速了中国大学国际化进程。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汉语教学培训和文化推广的过程,更是一个以语言文化为交流纽带,推动两所高校所在城市之间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这是一个双赢发展的模式,即由语言的认知到对区域、城市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双方了解与信任的不断增进并可能转化为潜在的合作热情。


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高等院校践行自身使命、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大学与外国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中国大学参与建设孔子学院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孔子学院可以使大学国际化得到切实的体现和推进。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上,中国高校阐释民族文化、研究跨文化对话方式,在文化碰撞中推动民族文化的自省自新。孔子学院建设为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拓展了边界、拓宽了视野。借助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中国高校能够更好地置身于国际舞台,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汲取现代教育理念经验,寻找跻身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机会。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共同发展,中国也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世界和中国都需要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从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看,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至少应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语言、跨文化、精专业。此外,还应有深厚的批判性探究能力和较强的组织治理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学术项目设置等方面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有条件的还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或者拓展优质合作办学项目,开拓海外办学空间。借助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和纽带,国内高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引智渠道,做好引智工作,做好外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国际化人才队伍。还可提升我国师生人文交流能力,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各领域的中外人文交流,成为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展示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使各国青年更好相互了解、开阔眼界、交流互鉴。


5.孔子学院有效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语言是战略性工具,传播广泛的语言是强国的重要标志。面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将越来越紧密,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将越来越紧迫。近年来,大量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大量外资企业寻求拓展中国市场。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对沿线国家投资、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双向投资和人员往来不断创历史新高。面向未来,我国将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形成陆海内外联运、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都要求汉语国际推广在布局、质量、服务功能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汉语国际推广的地位突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把各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化在沟通心灵、凝聚共识、实现共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研究中国、学习中国的需求空前高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与我国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相比,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需求相比,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还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国家和时代的需要。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进而将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价值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这已经成为关乎外交大局、开放全局的大事。面向未来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培养知华友华人才、传播中国声音、营造有利国际环境方面对孔子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是流动的文化,文化是凝固的语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汉语国际推广的作用日益彰显。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语言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民心通。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存在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落差。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有明显提升。语言是打开理解之门的钥匙,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在发挥语言传播优势、塑造文化品牌价值、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方面对孔子学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6.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看到国家发展对孔子学院提出更多和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充满风险挑战,遭遇重重阻力压力。孔子学院是根植于海外异域土壤的新生事物,不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单向文化传播,事实上,它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外政治形势和本土文化环境。孔子学院在办学模式上一般由中外合作举办,双方合作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双方在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文化冲突现象。孔子学院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复杂多变的异域文化背景下传播开来,这是考验孔子学院主办者和参与各方智慧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冲在语言传播和文化交流第一线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和中方教师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还有,孔子学院虽然是一个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但有时也会成为挑动两国关系的敏感话题。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增多,多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传播成为促进国际交流的一项基础工程。但也要看到,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每个国家都存在欢迎与警惕外来语言的矛盾心理,有时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会出现把语言文化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复杂情况,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历史和现实也告诉人们,只有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甚至相互攻击、相互贬损,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二、加强孔子学院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纷纷布局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孔子学院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应对语言文化传播的激烈竞争,要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完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发展战略,促进孔子学院多样化发展,丰富孔子学院教学内容,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深入实施孔子学院新汉学计划,以多种形式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深化与各国语言文字交流,拓展世界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范围。要创新思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用的措施,最终使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而言,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孔子学院的根本使命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深度宣传介绍中国,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将人文交流理念贯穿孔子学院建设各方面,实现学界、文化界、商界、媒体、智库等各行各界参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注入更多正能量。要助推国际合作,积极为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等搭建平台,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主动服务中外产能合作和产业对接,使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配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要优化孔子学院布局,加强开拓力度,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民俗、武术、美食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做大做强孔子学院等文化品牌,重点培养一批影响力大、办学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孔子学院。


二是扩大优质资源。优质资源是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决定孔子学院成败的关键。以国际汉语教材资源为例。随着国际汉语教育事业与孔子学院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国际汉语教材资源建设面临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研究的新课题。一方面国际汉语教材资源体系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无法很好适应教学需求的困境。如何规划设计好国际汉语教材资源体系,研讨学科理论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大纲,研讨域外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材资源研发与创新、网络国际汉语教材资源的研发与创新,成为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与开拓的重要抓手。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当前孔子学院各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有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资源融合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集中优势打造孔子学院综合品牌力度不够。要完善体制机制,发挥中外双方力量,促进包容共享、和谐共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要因地制宜,因国施策,尊重外方办学权益,照顾外方教学需求,在教育合作、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职业培训等领域特色发展,做到融入本土、内生发展。要谋求高端发展,在发挥好对外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科研潜力,超越语言教育,配合国内高校建立的国别研究中心,将孔子学院建成我国学者研究其所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重要基地。


四是提高办学质量。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孔子学院要发展,关键在教师,看教师的素质能否满足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师素质,就要加强教师培训,在教师选拔、培养、派遣、管理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衔接。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需求,急需培养更多海外汉语教学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汉语语言学专业基础,还要掌握学习者的母语,熟悉第二语言教学规律。要满足不同语言种类国家的实际需求,鼓励国内大学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担当人文交流重要主体作用,开辟多种语言文化交流渠道。要加强品牌建设,丰富内容形式,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扩大覆盖面,增强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度,以深耕厚植让友谊之树枝繁叶茂。


五是推动本土发展。本地合格教师短缺,通晓当地语言文化的中方管理人员和对外汉语教师较为匮乏,成为影响孔子学院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注重本土师资培养,支持本土教材编写,加大非英语语种师资培养力度。要优化布局,提高办学水平,深化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本土师资力量培养,为各国多样化本土化需求提供服务。孔子学院首先是要贴近当地需求,服务当地。中方合作院校必须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可持续的管理教师队伍,必须学会讲中国故事,学会让别人听懂你的语言。孔子学院只有完成了本土化过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本土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像说起来那样简单。一般说来,很可能它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来自于异质文化自然的互动。这就必须对一些更微观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考察。比如对孔子学院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研究和语言研究,不同国家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问题研究。要从细微处入手,在孔子学院的汉语和文化教学中找到异质文化内在的沟通,以此为孔子学院的本土化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六是培养高端人才。孔子学院的教学对象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的大中小学生和社区人群,这是孔子学院教学对象的主体,承担的是汉语普及推广的任务。另一部分是所在国的精英阶层和精英人士,这部分人群数量不多,但都是现在或将来掌握话语权的人,承担的是汉语提高的任务。因此,要鼓励孔子学院为各国政要、商界精英、青年领袖体验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创造更好的条件。深入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扩大优秀青年来华攻读博士学位和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规模,培养更多的青年汉学家和骨干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除语言课程外,应充分向国际学生介绍现代中国,特别注意培养国际学生从事涉华工作甚至是在中国工作的能力。


作者简介

展明锋,法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曾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学,2010年至2011年挂职担任北京市教委语言文字工作处副处长,2014年至2015年挂职担任教育部人事司干部监督处副处长。出版著作《国家语言安全漫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默认文件1584937006989.png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客服服务热线
010-56077433
北京时间 工作日0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鹤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571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436号

地址:北京市朝外SOHO EMAIL:info@jiaohanyu.com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13014 人力资源证: 1101052020076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