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56077433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欢迎您! 手机端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汉教学术

李宇明: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的再思考

来源:《孔子学院》2021年第2期 时间:2022-05-18 作者: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 浏览量:

网址版左右网站_meitu_3.jpg


作者简介: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语言战略研究》主编,《语言规划学研究》主编。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学。出版《儿童语言的发展》《汉语量范畴研究》《语法研究录》、Language Planning in China、《语言学习与教育》(修订本)《李宇明语言传播与规划文集》《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等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580余篇,被译为蒙、藏、维和日、法、英、俄、阿拉伯、韩等多种文字。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


引言

《孔子学院》复刊前两期电子刊均已上线,欢迎阅览,第二期有李宇明老师的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的再思考一文,论国际中文教育本地化推广。


640 (17).png


Q

李先生,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早在 2017 年,您曾发表《汉语国际教育“当地化”的若干思考》一文,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的观点,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转眼四年过去了,您在这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思考和高见?


A

的确,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一直是我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当地化是指汉语教育逐步融入当地因素,并逐渐发展当地特色的一种趋势。中国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始于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在“教材、教师、教学、教学大纲”四个方面的讨论最多,其中讨论教材当地化的文献就几乎有60%。近年来,业界在当地化方面已有不少举措和推进,也积累不少经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当地化的要求更加迫切。我认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是观念层面的当地化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最重要的是观念,即如何认识和如何对待当地化。在这方面我要强调四点:


1.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949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走过70年历程,可以分为“请进来”“走出去”“携起手”三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迭代”发展的,也可以看作三种教育模式。在“请进来”阶段也有“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近20年时间里,“请进来”也有大发展。“走出去”没有替代“走进来”,反过来还促进了“走进来”,将来仍然如此。


教育是面向教育者的事业,即使是“请进来”,也必须考虑教学的适应性,对不同的学习者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走出去”阶段,70多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起中文教育。此时的国际中文教育,与“请进来”阶段相比,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其主要内容就是中文教学的“当地化”,这不是愿不愿意当地化或能不能够当地化的问题,而是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去”之后的必然要求,是“教学适应性”这一教育规律使然。当地化的程度还可以作为衡量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 对学习者及当地国的主动适应


教育必以学习者为中心。国际中文的教学效果,必须要考虑学习者的各种情况,如语言、文化背景、年龄、学习动机、学习条件等。只有充分考虑上述学习者的特点,满足学习者当下汉语学习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才能获取较好的中文教学效果。当地化,其实就是对学习者的“教学适应”,体现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育不仅要适应学习者,也须对学习者的国家和地区做出必要的适应。就国际中文教育而言,中国是“目的语国”,学习者所在的国度(地区)是“当地国”。既是在当地国进行中文教育,就必须在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学传统、课程体系、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适应。这种在教学安排等方面对当地国的适应,也是一种当地化。这些适应,不仅表现在教师、教材、教法等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表现在一些软环境的适应上。


3. 目的语国,当地国及学习者的角色


在当地化进程中,目的语国自然是促进者。这种促进在“请进来”阶段是“我为中心”,包揽众多甚至是大部分事务;而在“走出去”“携起手”的阶段,目的语国应从“我为中心”逐步转变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引导者、支持者。引导者,是指引导国际中文教育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发挥当地国办学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中文教育在当地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而支持者,就是在教材理念、管理、标准、教师、教材、教法、资源乃至资金等方面,根据当地国的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使国际中文教育得以进行并可持续发展。当局决策者、教育机构、教师、社会等也都需要有相应转变。


当地国开展中文教育,自然有教育投入,但也应有教育红利。这教育红利包括满足当地国公民的中文学习需求,培养当地国需要的汉语人才,提供中文教学的就业岗位,也包括因之而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及未来中国携手而行。故当地国理应是中文教育的积极主办者,当地国、学校、教学专家应逐渐成为本国中文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的主导性力量。


学习中文需学资、时间等方面的投入,更有机会成本问题。学习者学习中文,对其今后的就业或职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这是他们学习中文的附加值,中文教育要根据当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动机,主动适应,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


4. 当地化的相对性


国际中文教育今后的发展必定发生当地化现象。当地化可以是一种趋势,是一个过程。例如,由不怎么注意当地因素转变为比较重视当地因素,在教材编写、教学过程等有机融入当地要素,积极探索当地因素在中文教育中的作用等。当然,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当地化的程度和当地化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或必有不同。


这是“当地化的相对性”。“当地化”并非一定要达到、也不需要达到“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当地”程度,关键是国际中文教育中哪些应该当地化,哪些可以当地化,而哪些不能当地化,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Q

李先生,刚才您对国际中文教育观念当地化的阐释很全面,既深刻又具体。此外,当地化还有什么表现呢?


A


观念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我就接着谈谈教育管理的当地化问题。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入境问俗”,如何融入当地,在具体实施方面进行适应。这方面我主要讲两点:


1. 教学大纲当地化问题


教学大纲当地化,是国际中文教育向前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的重要步伐。简单地说,教学大纲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第一,制定课程内容标准;第二,为落实课程内容标准而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提出建议。


中文教学内容,须遵从中文规律和中文的基本使用习惯,这大概没有多少需要特别当地化的问题。但是,教什么、不教什么、什么是重点、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样的教材、怎么评价教学有效性、怎样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发生什么效用等,是需要切合当地国和学习者的实际的,其中包括学制、学时、师资状况等,是需要当地化或必须当地化的。比如,汉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在日本、朝鲜半岛等传统的汉字文化圈中,在东南亚等华人华侨分布较多的地区,就可能较重视汉字教育,而在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教不教汉字、教多少汉字、用什么方法教汉字、先教汉字还是先教汉语拼音,这些问题各地区、各学龄段、学术理念不同的教师等可能会有不同选择。再如,由于第一语言、已有外语基础、文化习惯的不同,不同地区也可能表现出中文学习难点的不同,例如语音、词汇与语法的学习难点,有关礼貌、问询、告别、赞扬、道歉等的中文习惯等,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到各地教学大纲的制定。


此外,中国、当地、世界其他地方都有特殊名物,特殊名物不仅表述着不同的历史、地理与文化,也影响词汇的教学选择和课文编写。“长城、黄河、天安门、孔子、李白、鲁迅、《道德经》》、《论语》、《史记》、《人民日报》、高铁、微信、快递小哥”等中国的古今名物,选不选,选哪些;当地的特殊名物选不选,选哪些;世界其他地方的特殊名物,如《圣经》、尼罗河、华盛顿、大本钟、埃菲尔铁塔、柏林墙、莫斯科、富士山等,选不选,选哪些,这也是教学大纲当地化的一类问题。


国际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使用中文的能力。然而,要使用好中文,必然要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就需要适应当地国的教育方针,培育学生良好素养的同时,国际中文教学既要构建学生的中文知识、培养使用中文的能力,又要在文化、审美、思维习惯等方面“知华”。


课程不是孤立的,不同学龄段的同一课程要纵向关联,与其他课程也要横向配合。国际中文课程不同学龄段的纵向关联,主要考虑教学知识的榫接,但也受当地学制、课时等影响;困难较大的是课程的横向配合,而这又非常重要,它牵涉到“课程贡献度”的大问题。一门课程在学生教育发展中的贡献度大,就是重要课程;贡献度小,就没有课程地位。进入当地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中文课程,必须重视“课程贡献度”问题。


国际中文课程教学大纲的面貌,既取决于中文、中华文化的特质,也受制于当地国教学管理的各种因素,需要不同程度的当地化。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制定好,必须是中国与当地国的有机结合,中国专家与当地国教育官员、专家的真诚有效合作,且要不断调适,逐步完善。


2. 师资当地化问题


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教师却起着主导的关键作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外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必须实现师资的当地化。


师资当地化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一代懂中文又能够教中文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有了足够量的当地中文师资,才能够有切合实际的中文教学大纲。才能够有适合当地学习的中文教材,才能使中文为当地国发展做出独特贡献。喀麦隆的杜迪(Nama Didier Dieudonne)博士与中国学者一起编写的《你好喀麦隆》中文教材,一起修订的“喀麦隆汉语课程大纲”,就很适合喀麦隆的中文教学。师资当地化,还可使中文教育在当地扎下根来,具有抗击各种风雨的能力;可使当地的中文学习者有一个大容量的就业领域,可为当地的中文教研活动和其他中文活动提供支持,可以逐渐在当地发展中文家庭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当地的中文生活。


师资当地化的意义如此重大,应特别重视制定中文师资发展规划,包括对中文师资的数量要求和中文水平、教学能力等资质要求,也包括达到这样规模、资质的有效举措。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国家的中文师资仍以中国派出为主,这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早期阶段是必须的、可行的,也是取得了成就的;但是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快速发展,师资当地化应成为当务之急。


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而进行的教师教育,可有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教师教育的对象可以是中国学员,但更应招收当地国学员。教师教育可以办在中国,把学员“请进来”,但更应注意在当地国办教师教育,中国教育专家“走出去”。教师教育不管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不管是办在中国还是办在当地国,都应当是中国与当地国的携手合作。只有携手合作的教师教育,教育内容才能切合当地国实际,也便于学员上岗就业。要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教育,也需要“走出去”,需要“当地化”。


Q

关于教育管理当地化的问题,您讲得真精彩!这对教学活动会有什么影响吗?


A


好的,我接着讲一讲教学活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如同篮球比赛的“投篮环节”一样重要,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资源等诸多因素。前面已经讲过师资当地化的问题,这里主要谈谈教材、教育资源当地化和线上教育对当地化的影响。


1. 教材和教育资源的当地化


教材当地化是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研究最多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所在。国内有位学者将当地化中文教材概括为四个要素,即教材容量本土化、生词注解母语化、难点讲解对比化、部分话题本土化。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教材中除中国相关话题之外,还应该适当编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当地话题,让当地话题进入教材和教学的多个环节,十分重要。第一,从学生生活出发学习语言,符合教育学规律。语言教学不能只有语言学知识体系,不能只看教师的方便,更要从学生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阅历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中文和中国文化,也了解了本国的语言与文化,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有助于用中文表达当地生活。学中文是为了用中文,用中文了解中国,用中文表达自己,用中文从事工作。“用中文”就是“中文生活”,培育学生的“中文生活”,需要兼顾“中国”“当地”两个关键词。在教材中融入当地话题,在教学活动中用中文讨论当地话题,不仅有助于学习中文,更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中文生活”。


教学除了使用教材之外,还要有许多教育资源的配合,比如教师用书、双语词典或学习词典、课外读物、广播节目、影视作品、相关的语言文化活动、“中文角”、虚拟“中文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丰富合用与否,也直接关乎中文教育质量。与教材相比较,这些教育资源更需要当地化。


2. 线上教育与当地化问题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今日的慕课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效。2019年底以来,新冠(COVID-19)疫情爆发,波及全球,交通熔断,人员流动严重受阻,经济发生危机,线上语言教学成为常态。即使疫情消除,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语言教育(包括其他教育)恐怕也不会完全回到线下,而最大的可能是线下线上融合教育。在这种新常态之下,国际中文教育又遇到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需要尽快跨出三大步:


第一步,迅速适应。利用现有语言教育技术及装备,建立起线上教室或平台:让教师、学生具有基本的上网讲课、听课技能:将现有语言教育资源迅速集聚网上。使国际中文教育能够享用30年的教育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赋能立足线上。


第二步,机制、技术创新。根据线下线上融合教育的要求,创新线上教育技术与装备:重建教学组织,以利用线上优势帮助教师更好上课,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包括教育技术、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的支撑。特别是通过创新,创设新的语言教育形态和场景,使国际中文教育实现当地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第三步,形成新规范新模式。将前两步成果用政策、规范的方式巩固下来,形成线下线上融合教育的规范和模式,使国际中文教育在线上也能够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


在“三步跨”的过程中,也都有处理好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的问题。第一,“机器适应”的当地化。线上技术装备各地发展不平衡,比如网络的通畅度、线上教学的技术装备水平、各种软硬件及信息流的互洽程度、师生掌握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的水平、线上教育成本等,各地都有所差异。国际中文线上教育必须仔细了解各地情况,与当地国一起制定合适的线上教育教学方案,对师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当地化培训。第二,网络资源使用的当地化。网络就是一张大网,所有善心学者和单位都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教学成果上传网上。至于各地教师和学生如何获得授权使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解决这些问题,涉及知识产权、费用(包括零费用)、选择能力等,各地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具有当地化的特色。


Q


关于国际中文教育问题,您主要讲了三个“当地化”,即认识观念的当地化、教育管理的当地化和教育活动的当地化。您讲得真好!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探索,又有微观层面的具体举措。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谢谢您!


A


不客气!希望这次访谈能对国际中文教育有所帮助,特别是能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当地化有所启示和借鉴。



默认文件1584937006989.png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客服服务热线
010-56077433
北京时间 工作日0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鹤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571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436号

地址:北京市朝外SOHO EMAIL:info@jiaohanyu.com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13014 人力资源证: 1101052020076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