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56077433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欢迎您! 手机端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语言文字政策

李宇明:十三五期间中国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规划

来源: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 时间:2021-11-22 作者: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 浏览量:

网址版左右网站_meitu_3.jpg


十三五期间中国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研究队伍壮大

“十三五”期间,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师 1449438人,中小学语文教师3089317人,如果加上大学教大学语文和进行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那语言(语文)教师的数量应不少于500万。语言学学科的研究力量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伴随研究队伍的扩大,语言学的期刊、集刊、微信公众号、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也迅猛增长。


(二)研究成果丰硕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中,以中图分类法“H语言、文字”为检索对象,“十三五”期间每年出版的语言学研究著作在160部以上,如果加上散落在“C”“G”“Z”等各类中的语言学著作,那么每年应在200-300 部。在古今汉语、民族语言、外语、手语盲文等研究方面都有进步,尤其在语言规划、语言资源保护、海外华语研究、国际中文教育、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生态语言学、古文字研究等方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三)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国内多所高校成立语言学系、语言科学与技术系等,专门培养语言学类本科生。随着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扩容,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和翻译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增加,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教育部指导下,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改革,有力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为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国际及地区间交流日益扩大

人员方面,语言学专业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也逐渐有港澳台地区语言学者在内地(大陆)从业,各项人才计划也为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华人语言学者在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条件。成果方面,国内学者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依托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出版计划而见著于国际学界的国内语言学专著稳步增加。学术活动方面,国内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诸多国外知名语言学者来华讲学,营造了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归属欠妥

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归属是语言学科建设绕不过去的话题。在当前的学科目录中,语言学自己被语种分割,且处在多个学科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地位,分散在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学、信息科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门类中。这一情形已经远不能满足语言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对语言学科的发展形成严重阻碍。语言学是一个横跨文理工的学科群,当前的学科设置导致研究队伍严重分散,队伍建设活力不足,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既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科的内部问题,也不能及时回应相关学科和社会对语言学科的需求;人才培养有先天局限,零散的课程模式很难满足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专门人才的知识需求。目前体系下,培养的是各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各个语种的人才,而不是语言学整体意义上的人才,给学科发展带来极大缺憾。


(二)研究队伍分散

由于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语言学研究队伍散落在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院系中,彼此之间缺少往来,成果缺乏交流,思想缺乏碰撞,“两层皮”现象仍未根本改善,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三)缺乏“本源问题”意识

语言学科研究论著数量庞大,但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缺乏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的有分量的理论性论著,中国语言学在国际语言学界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研究成果创新程度不够,各领域甚至各方向各自为政,孤芳自赏。由于缺乏共同的学术目标和学术追求,中国语言学界没有形成共同的学术“问题”,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说着大家都不怎么互通的学术话语,导致各学者、各分支的研究发现难以为语言学界所共享、共研。


(四)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语言学科过去在语言教学、语言规范、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较高声誉。但当前国家的“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两个共同体”建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语言学科介入程度不深。对国际中文教育、外语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支持不够。狭义语言学很难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自身研究成果也难以被其他学科吸收与应用,学术穿透力弱,社会服务的意愿和能力较弱。


(五)人才培养质量不乐观

人才培养关系到学科的自我生产和长远发展。当前语言学的人才培养是以语种为基础,“碎片化”严重,为的是单方面应付国际中文教育、外语教学和民族语文教学等,导致语言学学术视野狭窄,语言学研究方法训练无法系统化。当前的人才培养格局,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和社会对语言学人才的需求和期待。


三、未来发展规划


(一)提升学科地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实施办法指出,要“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2017年9月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的“学科名称”中,有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也有现代语言学、语言学。这种不同层级相提并论“建设一流学科”的格局,既反映了现有学科设置的局限,也昭示了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语言学作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社会文化建设、认知科学创新和国家安全保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和文学学科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大不相同,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难以涵盖语言学学科。语言学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原性学科,而且与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的发展关系密切。21 世纪是信息化、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呈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也是脑科学、神经科学、交叉学科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实现“双一流”的宏伟目标,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学术创新,努力与国际接轨,而科学合理的学科设置是知识与学术创新的重要前提。而且,语言学作为二级学科,其学科体制已严重影响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使得语言学在我国不能成为一个“母本”学科,不能确保语言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因此必须解决学科体制上的问题,提升语言学在国家学科门类体系中的层级和地位。无论是设立语言学学科门类,还是只设语言学一级学科,总之,都需要尽快改变语言学在国家学科门类体系中层级过低的状况。


(二)加强发展规划

加强语言学队伍建设:语言学研究人员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积极回应其他学科对语言学科的期许。

提升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语言学应注意发现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包括行政、外交、国家安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社会公共服务等不同领域的语言生活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升研究。

注重交叉人才的培养:在当前学科设置下,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心理语言学、语言智能、神经语言学、数字人文等有众多职业需求的交叉学科。


(三)促进数字化建设

当前国际语言学界正处于新一阶段学科大发展的肇兴之时。语言学有向资源数据科学方向发展的势头,将来可能会形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语言资源数据学。更重要的是,就整个语言学科群来说,每个分支学科都应该加强资源数据建设,推进语言资源和语言学研究的数字化,由数据和数字化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资源数据是语言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内在需求,也是服务智能化社会的必然选择。未来的中国语言学需要加大数字化升级力度,在资源数据获取方面,从田野调查、实验研究、新技术应用等几方面用力;在资源数据处理方面,主动吸纳当前数据科学的发展成果,包括资源数据的预处理、管理、计算、统计与计量等各个面向。这无疑将对未来语言学者的培养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课程设置和研究模式都将发生巨大改变。


(四)拓宽研究视野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正在使用的约七千种语言。国际上许多卓有成就的研究项目都是基于广泛的调查才能得以展开并获得成果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甚至引领,语言学研究也应提升全球眼光。一是逐步有序增加对象语言,将更多的语种纳入研究范围;二是展开更为深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精准地走出去、迎进来;三是设计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以掌握具体语言为目的的应用型人才和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学术型人才;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别化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本体对比研究。


(五)理论创新与方法应用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研究需要基于语言事实来运用恰当的方法,提出自身的理论。中国语言学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向国外学习之后,近些年开始出现了立足中国语言国情来研究中国和世界语言的趋势,这无疑是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的回归。未来的中国语言学应继续这一路向,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需要补上理论创新这一短板。


(六)学术期刊国际化

与国际期刊相比,国内专业期刊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一是建设完备的配套网站,可以把大量无法刊印的材料作为网络附件出版;二是增加文章和期刊篇幅,以承载更有分量的研究;三是丰富出版形式,鼓励刊发学者之间的论辩、编读双方的往来、最新论著的推荐等;四是重要文章中文首发与国际推广相结合,探索提高中文发表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地位和提高汉语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道路,争取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话语权。


来源:全国社科办语言学学科调研组编《语言学新视野》第一章第一节。


本节负责人系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

作者团队:李宇明、刘云、李晋霞、王春辉、完权、刘青、张晖、余桂林、杜翔、田列朋、于方若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客服服务热线
010-56077433
北京时间 工作日0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鹤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571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436号

地址:北京市朝外SOHO EMAIL:info@jiaohanyu.com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13014 人力资源证: 1101052020076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