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56077433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网官网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欢迎您! 手机端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汉教学术

梁宇:需求增长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1-03-22 作者:梁宇 浏览量:

网址版左右网站_meitu_3.jpg


旺盛且多样的需求向我们展现出美好的发展愿景,但愿景的实现、机遇的把握尚需要我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全局性、前瞻性眼光,规划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行动纲领,积极应对巨大挑战。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从中文“走出去”到“走进去”,从中文教育“热起来”到“实起来”,都展现了中文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提升。中文教育的全球普及带动教育资源需求的显著增长。


需求增长为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发展按下快进键


体系化构建,开创资源建设全新格局。泰国、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已经形成由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截至2019年11月,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等形式,将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我国“推力”和对象国“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文加速进入对象国国民教育体系,全球中文教育体系网络正在形成,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对象国国民教育体系内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则是下一阶段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实现“教材、资源、教法、评测”一体化的中文课程体系,有助于稳固中文在对象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助于促进中文成为世界公共产品。

低龄化趋势,拓展资源建设多维空间。李宇明教授指出,目前海外中文学习者中,中小学生已经超过50%,甚至达到60%。中文学习者低龄化趋势仍在不断扩大,并且学习者人群逐步细分为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教育层次,其需求各具特色。这为资源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心要“下沉”,资源“空缺”和“短板”需弥补,还应关注不同层次教学资源的衔接与贯通,为海外低龄中文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外国学习者从基础教育开始对中文、中国、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差异化需求,释放资源建设潜在能量。随着国际中文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学资源需求导向逐步分化,却越发明确、具体。第一,测试导向型需求日益显著。2019年,参加HSK等汉语考试的考生已达80万人。法国、德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先后将中文列为中学毕业会考外语科目之一。国际认可度极高的IB、A-Level、AP课程与考试系统中文参考人数逐年增长,这都为测试型中文教学资源带来“刚性需求”。第二,职业导向型需求逐步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新阶段,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已在56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了167所孔子学院和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当地社会发展,对象国“汉语+职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长,单纯的语言教学正逐渐向“中文+职业技能型”教学转变,这对职业技能型中文教学资源研发提出新要求。第三,文化导向型需求有增无减。欧美许多国家具有语言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传统,文化通常是这些国家外语教学标准(大纲)中的重要维度。许多大学开设的中文课程名称为“中文与中国文化”,许多中小学设置的中文选修课实为“文化兴趣课”。可见,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中文教育非常注重“以文化激发兴趣”“以兴趣引领语言学习”。另外,文化传承向来是华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在很多东南亚华文学校里教授《三字经》《弟子规》已相当普遍。基于这两个维度的文化需求,如何编写文化型中文教学资源,如何体现文化和语言的融通、融入、融合,将成为教学资源研发的主要任务。

智能化浪潮,亟须资源建设科技赋能。AR、VR技术营造的逼真场景、基于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并推送的智能教材、机器人语伴……信息化技术参与中文教学,让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中文课堂的内容与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语言教学的交互性,有效解决了时空限制、个体差异等学习问题,同时也催生了教学模式的多元与创新。资源与技术的互补交融是大势所趋。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只有增加中文教育资源的科技含量,才能顺应新时期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的转变、重构与再造。


以科学规划迎接挑战


旺盛且多样的需求向我们展现出美好的发展愿景,但愿景的实现、机遇的把握需要我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全局性、前瞻性眼光,规划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行动纲领,积极应对巨大挑战。

树立勇于“走出去”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社会各界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愈发强烈。中文教学资源是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展现国家意志、树立国家形象、传播民族精神、体现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为此,在中文教学资源建设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是我们作为语言文化输出国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

推动“中文教育+信息技术”两种业态的融合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正在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中文教育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传统内容资源如何借助先进技术赋能,新形态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提质增效,都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新使命。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内容资源为根基、以线上资源为延伸、以数字平台为支撑”的基本建设思路。优质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再造性,线上资源具有多模态、互动性,纸质教材与线上资源的融合开发,多种资源的协同配置,可将知识不断升级转化,达到增值扩容,为中文学习者带来极大便利和超值体验。数字平台是内容资源的载体,它提供了虚拟教学空间,具有开放性、聚集性。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处理,数字平台能够快速捕捉学习需求、提供内容更新、开展智能测评,这都是传统课堂“可望而不可即”的功能。由此可见,“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内容与平台互为支撑”的融合发展道路愈发清晰。

加快三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然而,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发展急需的三支队伍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危机”。第一,编者队伍。当前,国内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对教学资源成果认可度不高,优秀人才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足。中老作者“青黄不接”,中青年作者对前辈编写经验的继承不够,某些教材的创编脱离教学,实践性、创新性欠缺。第二,编辑队伍。专业的策划、编辑、设计是教学资源二次创作的过程,新技术的融入对编辑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下出版单位对国际中文教育业务重视不够,编辑人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此类问题逐渐外显。第三,国际营销队伍。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不仅需要研发骨干,更需要高端营销人才,营销专员的知识结构不仅涉及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还涉及国际营销、版权贸易等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此类外向高能复合型人才在业界可谓凤毛麟角。以上三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引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出版机构的高度重视,努力从不同层面实行人才激励措施。只有专业人才的充足储备和有效供给,才能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

拓展四种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需求主要来自海外。华文学校、孔子学院等中文教学机构带动中文已走入世界100多个国家,但中文教育资源进入海外主流发行渠道的步伐明显落后。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存在“信息鸿沟”,这也是造成当下中文教育资源“供需失配、失衡、脱节”的原因之一。当然,近年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出版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国际中文教育资源海外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摸索出四种主要模式:资本投入、合作出版、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并在某些国家(地区)产生了市场效益,发挥了示范作用。我们认为,为扩大国际中文教育资源海外市场,以上四种主要运作模式仍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首先应加大资本投入力度。当前,中国出版企业在国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400多家,其中涉及国际中文教育业务领域的出版企业却并不多见。其次,促进本土经营。支持当地民众从事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产业经营,鼓励中外作者“就地出版”。再次,扩大版权合作范围。一方面要扩大海外合作“朋友圈”,要特别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将“数字产品”“优质品牌授权”“标准专利认证”等纳入市场运作范畴,扩展合作领域。

国家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是国际中文教育“强基固本”的关键一环。为此,我们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从研发和推广两端发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国际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及发展监测研究”(17ZDA3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梁宇(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语言文化出版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4-21



默认文件1584937006989.png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客服服务热线
010-56077433
北京时间 工作日0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鹤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571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436号

地址:北京市朝外SOHO EMAIL:info@jiaohanyu.com

ICP经营许可证:京B2-20213014 人力资源证: 1101052020076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